1、优点:巡护视野宽、机动性大、速度快同时对火场周围及火势发展能做到全面观察,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航空巡护具有视野宽广、机动性强的优点,但受限于天气条件、航线和时间限制,以及高成本问题。 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广泛探测林火,快速搜集数据,不受地形限制,但准确率有待提高,且火情核实需要大量地面工作。
3、林火监测:利用如NOAA/AVHRR和MODIS的影像技术,高温点在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辐射差异是监测基础。方法包括固定阈值法、临近像元分析和温度结合植被指数。难点在于识别混合像元、区分明火与闷烧区域,同时提取火点信息、烟尘厚度和烧痕面积,以及火灾预警是研究的核心议题。
取一杯海水,用“赤潮实时监测系统”仪器一测,就能知道海水中的含藻量和形体大小等,从而判断会不会发生赤潮,能起到预警作用。厦门大学教授发明这种监测仪器,是世界上第一款能预测赤潮的监测系统,目前已获一项发明专利授权和两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很多人一听说“赤潮”这个词,便会联想到“钱塘潮”,认为它就是一种潮水的名称,但这种理解是错的,赤潮并不是自然界里的潮汐,而是海水被污染后导致的海水变色现象。我们都知道,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非常地多,比如说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这些浮游生物有的能够发光,有的本身就带有颜色。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赤潮的意思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低空遥感数据精度较高,因为搭载设备属于一般单反相机以及定位精度较高的GPS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数据精度取决于飞行高度,但是星下点区域和四角坐标,不进行正射处理,误差较大。能快速对目标区域进行反应以及获取高质量数据。
按飞行高度划分,航空遥感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低空遥感,通常指飞行高度在600至3000米之间的平台,如小型无人机或直升机,它们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适用于城市规划和地形测绘等精细化应用。中空遥感,即飞行高度在3000至10000米的层次,飞机常常在此区间进行作业,如气象观测和资源勘查。
飞艇现在仍旧被保留,做为飞机以外的一种航空手段的补充,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低空低能耗的需求;2)防御抗击材料和架构技术的进步;3)低噪声载荷能力强;4)为平稳性付出的成本低廉;5)技术门槛低。
高度不同。低空遥感指的是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对地面进行拍摄的手段,而常规遥感通常指的高空卫星遥感。低空遥感系统作为卫星遥感和常规航空摄影的有效补充手段,逐渐被广泛采用。低空遥感数据精度较高,因为搭载设备属于一般单反相机以及定位精度较高的GPS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无人机操作性能优异,具备自主飞行、拍摄能力,航线控制精度高,飞行姿态平稳。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具有故障自动诊断及显示功能。一旦发生故障,飞机自动返航,等待故障解除继续飞行或自动开伞回收。
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 低空飞行时,飞行器可以利用地面的视觉参照物进行导航,这在GPS信号不稳定或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尤为重要。飞行员可以通过观察地面特征来判断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从而提高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而在高空飞行时,由于距离地面较远,这种视觉参照物的作用会大大减弱。
遥感影像超分应用验证通过建筑物提取与道路提取两个任务进行。在超分重建后的影像上,AI模型成功提取目标,验证了超分影像的有效性。超分影像与真实高分辨率影像在提取结果上接近,证明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超分辨率指将低分辨率图像(Low Resolution,LR)通过相关画质重建,呈现相应高分辨率图像(High Resolution,HR)的技术,英文全称为Super-Resolution,我们常看到的“SR”其实就是技术的简称。
汤晓鸥和他的学生们还在医疗影像诊断、卫星遥感检测、无人机场景分析、互联网内容识别等领域研发了众多创新性算法,突破了AI识别准确率的关键瓶颈,实现了AI识别物体准确率超越人眼识别水平。
1、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有作物估产与精细农业、农作物长势监测、森林资源的调查与监测、森林覆盖率调查等。如美国曾利用遥感图像对世界小麦产量做过估算,准确率达90%。遥感在农林业的应用给国家带来了显著收益。
2、在遥感数据获取方面,全世界所存在的难点之一,是找不到高光谱分辨率的电磁波进行资料的获取。现在使用的可见光,微波,红外,紫外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另外,遥感信息提取中的不确定性是当前遥感研究的一个热点。
3、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尚未形成基于自主信息源、较为完整的遥感应用体系,数据连续性和保障程度低,遥感综合应用、定量化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卫星遥感应用模型和算法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卫星数据,这严重束缚了我国自主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及遥感数据增值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4、前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遥感和GIS不能有机集成。无论使用哪一种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类获得专题信息,在图像处理平台下编辑都是很困难的事情。自然界普遍存在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即使分类精度再高的软件也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也需要人为编辑修改。
5、掌握一两门计算机语言,最好学一下IDL,IDL处理遥感影像相当有优势。同时学一下统计分析软件,如R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统计学是遥感研究非用不可的。多关注学术论文,这是熟悉你所做的方向的最快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这一方向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在你以后的研究中就不会盲目研究。
6、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影像分辨率提升至亚米级水平,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应用遥感影像进行数据分析,不仅能直观地展示特定区域的状况,还能根据不同需求展示更高分辨率的地物影像,进一步丰富了遥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无论是夜光遥感、干旱监测还是水质监测,遥感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一)常规地质填图技术 地质填图包括正测、简测(正测77%)和草测(正测(65%)3种,不作特别说明时,所有地质填图均指正测。目前,煤田地质工作中应用最多的是1:10000和1:2000的地质填图。执行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2、地质填图方法分类 一般可分四种:即露头圈定法、剖面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这四种方法中,剖面法比较常用,特别是在较小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中,而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常常用于辅助测量手段。
3、区域地质填图与数字化采集技术就是把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最主要的剖面测制和观测路线与实际材料图完全依靠人工的工作过程,跨越式地转变为野外现场调查与信息数字化过程,传统的“老三件”结合现代化的“新三件”(图11-1),使区域地质填图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Copyright © 2020-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开·体育全站apply(kaiyun)(中国)官方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